本文转自:人民网-上海频道
盛夏时节,全国各地的青年学子以多样的社会实践为载体,在行走中触摸文化根脉,在行动中传承精神力量。从南海之滨解码海洋遗产,到沪喀之间共赴红色研学,再到浙地寻访新时代雷锋精神,不同主题的实践活动,都让青春在服务社会中绽放光彩。
解码《更路簿》:在南海之滨传承海洋文明
7月10日至14日,上海海事大学“更路拾光”暑期社会实践队奔赴海南省琼海市潭门港,聚焦《更路簿》这一珍贵海洋文化遗产开展大思政课实践教学。
《更路簿》是海南渔民世代手抄相传的航海指南,队员走访了多位老渔民,听他们讲述《更路簿》指引航行的故事;拜访了“南海航道更路经”的代表性传承人王书保,在其更路簿博物馆梳理其历史脉络。
目前,当地渔民学校已将传统导航知识融入现代教学,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则通过 3D 影像等让 “南海天书” 走近大众。实践队还拍摄科普视频传播文化,对比古今航海技术,让海洋智慧焕发新生。
沪喀研学行:跨越山海的红色精神传承
7月17日至7月22日,沪喀两地140名师生跨越4960公里,开展“从石库门到最高国门”红色主题研学活动。
活动以“双线并行”模式展开,学子们在中共一大会址追寻初心,在红其拉甫国门致敬祖国,交叉组队的大中小学生在交流中凝聚 “为祖国奋斗” 的共鸣。喀什学子苏比努尔在上海实验室萌生“用技术赋能家乡林果业”的想法;上海学子龚慧恩则计划把喀什“非遗 + 电商”模式带回学校。
7月21日,部分师生突遇泥石流,当地居民自发送热食、官兵紧急抢险的场景,让“民族团结”从课本概念变为真切体验。
浙地 “追光”:新时代雷锋精神的生动探寻
7月15日至20日,上海建桥学院“寻访雷锋金奖校友计划——追光行动”浙江工作组奔赴宁波、台州、东阳、衢州、杭州五城,深入走访9位雷锋金奖获得者校友。
在宁波,博士后许言以 “科研螺丝钉” 姿态攻克抗生素耐药性难题,认为雷锋精神是“把服务社会写入科研基因”;在台州,企业职员许信主动补位解决出口冰箱标签问题,用团队协作诠释担当;在东阳,幼教郑昕雨在琐碎工作中传递温暖,让 “螺丝钉精神” 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在杭州,邵逸夫医院检验技师胡家铭凭借专业警觉筛查出白血病早期患者,以 “坚持和专业” 守护人民健康……他们的故事证明,雷锋精神可在科研实验室、企业车间、幼教课堂等多元场景中落地生根。
据悉,这些事迹将汇编成案例教材及主题视频,未来还将通过 “校友反哺课堂” 等形式让雷锋精神代际传递。
从南海航海智慧的传承,到沪喀红色情谊的联结,再到雷锋精神的时代探寻,暑期社会实践让青年学子在实地体验中深化认知、砥砺初心。他们用脚步丈量大地,以行动诠释青年担当,让青春在与时代同频共振中绽放绚丽光彩。
启远网配资-启远网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炒股网-线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