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5年到30年,经过六年的南征北战,刘秀扫平关中、收取关东、攻打荆楚,已经基本上平定中原。
接下来,他便面临了一个全新的鼎足之局:与西北陇右的隗嚣、西南巴蜀的公孙述形
成了三方对峙。
当时刘秀的确占据了优势。
令汉帝释关陇之忧,专精东伐,四分天下而有其三。
这样看,刘秀当时的势力版图接近于天下的十分之八。
这与三国时的局势颇有相似之处。
当时曹操同样也是全据北方,与刘备、孙权三分天下。
天下三分,中国十有其八。
曹魏的势力版图也占据了天下的十分之八。
这样看来,西汉末年都一度可能出现三国。
因为隗嚣、公孙述的势力还不小。
公孙述实力很强:
会聚兵甲数十万人,积粮汉中,筑宫南郑。
隗嚣的实力也不弱:
隗嚣遭遇运会,割有雍州,兵强士附,威加山东。
但为何曹操在赤壁之战后不得不接受了鼎立的现实?而刘秀却能够一举击败两强,最终一统天下?
刘秀
如果分析隗嚣和公孙述,会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远离中原地区。
这让他们远离中原的是非纷争,有足够的空间能够发展壮大。
加上当时凉州的条件确实不错。
河西殷富,带河为固。
而巴蜀更是不必说。经过秦汉的开发,早已具备西南粮仓的雏形。此外公孙述又对巴蜀防御进行了加固。
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
更始帝败亡之后,刘秀也还在山东征战,无暇西顾。于是一些实力弱小的关中的将领选择抱公孙述的大腿。
自更始败后,光武方事山东,未遑西伐。关中豪杰吕鲔等往往拥众以万数,莫知所属,多往归述,皆拜为将军。
之后刘秀开始西征,大量被打败的将领也涌入了巴蜀。
征西将军冯异击鲔、育于陈仓,大败之,鲔、育奔汉中。五年,延岑、田戎为汉兵所败,皆亡入蜀。
这样一来,公孙述的巴蜀就成为了一块人才洼地,凡是反对刘秀被刘秀击败的势力都转而到公孙述这谋求抱团。
于是公孙述的实力在短短几年内实现了爆发式增长。
隗嚣也有过类似的发展轨迹。
及更始败,三辅耆老士大夫皆奔归嚣。嚣素谦恭爱士,倾身引接为布衣交。以前王莽平河大尹长安谷恭为掌野大夫,平陵范逡为师友,赵秉、苏衡、郑兴为祭酒,申屠刚、杜林为持书,杨广、王遵、周宗及平襄人行巡、阿阳人王捷、长陵人王元为大将军,杜陵、金丹之属为宾客。由此名震西州,闻于山东。
在刘秀发展壮大的同时,隗嚣和公孙述也跟着快速发展起来,大家形成对立之势。
其中公孙述的势力发展相对较大,他的野心也跟着开始膨胀,于是在刘秀之后称帝。这让刘秀感到很尴尬,于是写信劝他做人不要太过分。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
刘秀认为,公孙述乱解释谶言,这是步了王莽的后尘,是谋逆之举。
但此时刘秀势力还不足以碾压,便对公孙述进行安抚:现在兵荒马乱的,大家为了自身利益打出了各种神乎其神的旗号来唬人,这都没啥。但希望公孙述不要做得太过火了,老老实实当个诸侯就好。
公孙述没鸟他。谈不拢,战争便开始了。
凉州势力图
如果仅比较基本盘的话,刘秀显然更具优势。
当时天下十三个州,隗嚣占凉州,公孙述占益州,刘秀则占据了其他绝大多数州郡。
相关资料显示,在汉平帝时期,及公元元年前后,天下总人口数量约为6000万人。其中,凉州为26.6万户、103万人,益州为102万户、478万人。
那么若东汉初期天下人口为十分,则隗嚣公孙述所拥有人口加在一起占一分,刘秀所拥有人口可占八九分。
而在三国初期,虽然曹魏十分天下有其八,但三国在人口数量上的差距却并不大。曹魏人口约为443万人,蜀汉人口约为94万人,东吴人口约为230万人。
如此看来,三国时期天下人口十分,曹魏占四分,蜀汉占一分,东吴占二分。
这样对比起来,显然刘秀更具有一统天下的实力。
刘秀是如何占到如此大战略优势的?这都和他的策略相关。
26年到30年,是刘秀平定关东、攻打荆楚的关键阶段,于是刘秀对隗嚣和公孙述多采取安抚的姿态。
刘秀给他们画饼,给他们描绘了一个天下三分的美好幻境。
比如将隗嚣待为国宾。啥是国宾?那就是平起平坐的战略合作关系啊。
帝报以手书曰:慕乐德义,思相结纳。昔文王三分,犹服事殷。
刘秀将隗嚣比作昔日的周文王,说他与自己交好,是周文王给商纣王做事。这就等于承认了隗嚣割据一方的地位。
当然这种认可不是无条件的。
将军操执款款,扶倾救危,南距公孙之兵,北御羌胡之乱。
也就是说只要隗嚣能够跟公孙述和羌胡划清界限,那么刘秀就会跟他井水不犯河水。
当然对公孙述,刘秀也是好言好语地笼络。
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
给职位加上前缀,大多就使其低上一档。比如都是丞相,加上左右,就变成左丞相与右丞相,虽然也是丞相,但比丞相就要低了一档。
刘秀这样称呼,相当于是承认了公孙述的“次君主”地位。当然这也是有条件的:
天下神器,不可力争。
只要公孙述和隗嚣不争天下,安守一方,那么刘秀就可以容忍他们的存在。
隗嚣和公孙述在吃了刘秀画的饼,自己随之陷入了绝境。
他们在战略上一再失误。
比如隗嚣就完全听从了刘秀的安排。
嚣不及此时推危乘胜,以争天命,而退欲为西伯之事,尊师章句,宾友处士,偃武自戈,卑辞事汉,喟然自以文王复出也。
而欲牵儒生之说,弃千乘之基,羁旅危国,以求万全,此循覆车之轨,计之不可者也。
隗嚣的谋士就认为,如果自我陶醉在周文王的人设中,继续接受儒家的一套,荒废武备,对刘秀卑躬屈膝,那么隗嚣铁定会完蛋。
最好的办法该如何呢?
今天水完富,士马最强,北收西河、上郡,东收三辅之地,案秦旧迹,表里河山。元请以一丸泥为大王东封函谷关,此万世一时也。若计不及此,且畜养士马,据隘自守,旷日持久,以待四方之变,图王不成,其弊犹足以霸。
隗嚣如果想有所作为,就应该向关中进攻,争取能够占据整个关中。如果达不到这一步,那隗嚣也应该赶紧爆兵,坚守凉州的关隘。
然而隗嚣还是一心与刘秀交好,没有采纳谋士的建议。
公孙述的情况也与隗嚣类似。公孙述的谋士的格局更大:
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随风而靡。令延岑出汉中,定三辅,天水、陇西拱手自服。
也就是说公孙述可以分两步走:
1、占据荆州,以其为跳板占据江东,那么立足江东同时拥有荆州益州,占据长江天堑,防守就能做到滴水不漏。要完成这一步,二分天下不成问题。
2、在全据长江后,向关陇地区发起进攻。这样公孙述就可以同时从关陇和江东向中原发起钳形攻势。
到那时,天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
但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公孙述的北伐与南征策略遭到了强力反对。
蜀人及其弟光以为不宜空国千里之外,决成败于一举,固争之,述乃上。延岑、田戎亦数请兵立功,终疑不听。
显然蜀人只是专心维护自身利益,对于一统天下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没啥兴趣。于是他们拉着公孙述的弟弟一起反对公孙述出征。
公孙述一看全明白了,要是他非要打出益州,很可能就会后院起火。没办法,他只得选择了固守。
刘秀讨伐公孙述
在隗嚣和公孙述选择退守的同时,刘秀开始了在中原的攻坚。
从26年始,刘秀先后派大将盖延和耿弇分别平定了睢阳刘永和青州张步。
这些战斗都是硬仗,打得极为惨烈。比如耿弇讨伐齐王张步的战斗,“城中沟堑皆满,八九十里僵尸相属”。
刘秀自己也亲自上阵,在桃城之战大破海西王董宪。
与此同时,在南方的荆楚之地,27年刘秀派大将傅俊、岑彭击破了当地军阀秦丰,然后挥师江东,平定扬州。
29年,岑彭、傅俊沿江而上,打到了南郡的江陵附近。
平定关东,让刘秀牢牢锁定了人口优势和经济优势,夯实了统一天下的基础。
占据江东,则让刘秀得以进入长江,为接下来进军巴蜀做好了准备。
......
之后刘秀和曹操一样,选择了先从凉州方向进攻。
对于实力还有限的他们来说,陇右的战略价值至少有两点:
1、速胜之策。进攻方通过陇右地区的战略威慑,迫使巴蜀政权将兵力调往北边防范。待其兵力分散,进攻方可沿江进攻,直捣黄龙。
2、步步为营之策。进攻方通过不断袭扰,不断蚕食巴蜀的人口和领土,起到三驾疲楚的效果。待巴蜀政权被消耗到油尽灯枯无力反击之时,进攻方再发起致命一击。
这也足以从地缘战略的角度说明,为何曹操在平定中原之后却无力再进一步,完成攻灭蜀汉的目标。而刘秀却在艰难地拿下陇右后,接下来便一气呵成消灭了在巴蜀的公孙述势力。
因为刘秀此前已经占据了江东,拿下了荆楚,他便可以从江陵出发,水陆并进,沿江而上进攻巴蜀。因为沿江而上更有利于运输,比从陆地进攻效率更高,且江面易攻难守,刘秀由此可以实现快速突破,一举奠定胜局。
而在江东被孙权占据的情况下,曹操无法沿江进攻,只得步步为营由汉中进攻巴蜀,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甚至因为地形不利、战线太长的弊端,曹军战斗力大为缩水,在汉中之战被刘备反杀。
所以从地缘战略的角度来看,刘秀采用了合理的策略,稳住了隗嚣和公孙述两大强敌,在占据关东、江东和荆楚后,基本锁定优势,统一天下便成为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启远网配资-启远网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炒股网-线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