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东的硝烟未散,德黑兰上空警报声时常响起,但莫斯科的回应却透着冰冷的计算。六月十九日,克里姆林宫为其在中东这场危局中的定位画下了清晰的界线:不向伊朗提供直接军事援助,不主动介入调停,更要尽量避免与以色列正面冲突。这套被外界概括为“三不”的原则,看似简单,实则勾勒出俄罗斯在这个火药桶区域小心翼翼寻求的极限平衡点。
你可能觉得奇怪,一方面,莫斯科的外交官们义愤填膺地谴责以色列的空袭“违反国际法”,言辞犀利。另一方面,俄罗斯的撤侨包机却在第一时间从德黑兰机场紧急起飞,本国公民被迅速撤离。
这种操作看起来有些矛盾,却恰恰是俄罗斯多层策略的精髓所在:它需要伊朗在一定程度上吸引火力,承受压力,同时,它则可以借着地区动荡推高能源价格,并在外交舞台上施展手腕,从中渔利。眼看着伊朗的核科学家和革命卫队高层接二连三成为精准打击的目标,普京的每一个决策,都像是在不动声色地调整着中东这盘棋局的砝码。
所谓的俄伊同盟,其底色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坚固。以色列六月十三日对伊朗发动空袭后,俄罗斯外交部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启动侨民撤离,并且毫不含糊地对外强调,俄伊两国之间的条约里,压根没有军事互助这一项。俄罗斯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拉列夫更是把话挑明了:伊朗与其指望俄罗斯军事介入,不如自己掏钱买俄罗斯的S-400防空系统。
这种急着撇清关系的姿态并非临时起意,伏笔其实早已埋下。
那份计划于二零二五年一月签署的《俄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听起来冠冕堂皇,涵盖能源、反恐等诸多合作领域,但关键的共同防御条款却被有意回避。更显得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普京曾透露主动提出要帮伊朗升级防空能力,结果德黑兰方面反应平平,像是没听到一样。
这种“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场面,活生生地揭示了这份所谓战略伙伴关系的内在脆弱。当伊朗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在短时间内两次遇袭、核设施附近浓烟升腾的危急时刻,克里姆林宫的选择是帮本国人收拾行李,而不是向“盟友”输送导弹。
中东地区每一次爆炸声响起,几乎都能给俄罗斯的财政状况带来一阵“及时雨”。伊以冲突加剧后,国际油价一度单日暴涨百分之十五,在接下来的两个月里,累计涨幅甚至超过了三成。对于一个能源出口占到国家财政预算近半壁江山(高达百分之四十八)的国家来说,这笔横财简直是雪中送炭。
要知道,就在二零二四年初,当油价跌破每桶六十美元时,卢布汇率曾在一个月内贬值百分之十一,境况相当窘迫。
然而,普京的算盘显然不止盯着眼前的这点经济利益。通过某种程度地默许战事持续,俄罗斯成功地将西方世界的视线牢牢吸引到了中东。你可以看看这个对比:二零二三年十月加沙冲突爆发期间,西方国家向乌克兰交付武器的延迟率达到了百分之三十七。而这次伊朗危机再起,德国立刻就宣布推迟向乌克兰交付新一批“豹二”主战坦克。
当一些欧美智库开始议论俄罗斯是这场冲突的“最大赢家”时,俄军正利用这个难得的窗口期,在顿涅茨克地区紧锣密鼓地重整防线。
在外交这个舞台上,普京展现了他玩转平衡术的娴熟技巧。跟伊朗总统通电话时,他措辞严厉,谴责以色列的行动“违反联合国宪章”,对遇难者表示哀悼,一副坚定的支持者模样。然而,转头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沟通,他的语气就缓和多了,只是温和地敦促双方通过政治途径解决争端。
这种明显的“温差”,是复杂的现实利益决定的。俄罗斯在以色列有大约二十万侨民和上百亿美元的投资,更别提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还需要依赖以色列提供关于反对派武装的重要情报。
甚至可以说,内塔尼亚胡和普京之间的个人交情,似乎比莫斯科与德黑兰之间的官方关系还要瓷实——普京曾经让伊朗总统在会面前苦等一个小时,却为以色列总理预留了专属的沟通热线。
俄罗斯外交部虽然将空袭定性为“无端打击”,但在官方声明中,却对伊朗可能采取的军事反制措施只字不提。用最强硬的话语,配上最谨慎的行动,这套操作模式,已经成了俄罗斯规避风险、谋求利益最大化的标准流程。
即便以上海合作组织的名义对外表态,措辞也显得模棱两可,留足了余地。六月十四日,上合组织发表声明,说“攻击成员国核设施不可接受”,听起来好像很硬气。但仔细琢磨,声明里没有任何集体防御的承诺,仅仅象征性地提到了可以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相比之下,中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外交行动就务实得多。中国外长王毅分别与伊朗和以色列外长通了电话,核心诉求非常明确,就是“停火止战”。
与此同时,在四十八小时内,中国从伊朗撤离了大约一千六百名中国公民。比起任何可能的军事介入,中国选择了最实际的撤离通道。中俄两国在这场危机中的“协作”,其本质更像是各自为战、风险隔离。俄罗斯眼睛盯着油价上涨带来的经济红利,而中国则专注于保障自身的能源供应安全。
当伊朗向中俄两国求助,希望获得导弹预警技术支持时,双方都不约而同地把话题巧妙地绕开,转而聚焦到“重启核谈判”上。这种用外交辞令构建防火墙的做法,既避免了自己被直接卷入冲突的风险,又试图防止地区局势彻底失控。
普京关于伊朗核设施状况的表态显得别有深意。在全球猜测伊朗核设施可能受损程度之际,他突然表示“伊朗的地下工厂安然无恙”,似乎得到了部分卫星图像的印证——纳坦兹地面厂房虽严重受损,但深埋山体下约二百八十米的福尔多基地入口看起来完好无损。这番话实际上释放了双重信号:对伊朗是暗示其核潜力尚存,无需过度报复。对西方国家则是警告,彻底摧毁伊朗核能力的难度极大。
普京还特意强调将继续推进布什尔核电站建设,这无异于给伊朗经济提供了一张续命符:核电站多运转一天,伊朗的外汇收入就能多维持一天。
在扮演“调停人”这件事上,普京也表现得极为审慎。当特朗普抛出橄榄枝,希望普京出面调停时,克里姆林宫清楚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特朗普公开支持普京斡旋,其深层动机是为了转移国内对其“亲俄”立场的质疑和压力,如果调解成功,他还能证明自己的接触政策有效。
然而,普京并没有轻易跳进这个充满变数的泥潭。他虽然与各方都保持了沟通,却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解决方案,更没有主动组织任何形式的谈判。
这种“虚假调停”的姿态,深藏着精明的算计:它既在一定程度上回应了特朗普的期待,又避免了在几乎无解的死结中损耗自身的国际声望。当伊朗坚持要求制裁以色列,而以色列又坚持拆除伊朗核设施时,普京的沉默,或许比他能提出的任何方案都更为安全、更为有利。
俄罗斯真正的底线,在国家杜马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朱拉列夫那句“伊朗政权更迭是一个灾难性的选项”中已然表露无遗。这句话清晰地表明,如果伊朗出现一个亲西方的政府,对俄罗斯来说将是噩梦:它不仅可能失去对里海地区油气资源的控制权,其高加索的后院也将直接暴露在北约的潜在威胁之下。
因此,无论如何,维持伊朗现政权的稳定,符合俄罗斯根本的战略利益。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军售成了维系这种战略平衡的最后一张保底牌。此前一度延迟交付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被重新提上议程,伊朗革命卫队也获准紧急采购“道尔-M2”这样的野战防空系统。这些武器系统虽然足以拦截无人机和部分巡航导弹,但在面对像F-35这样先进的隐形战机时,其效能则会大打折扣。
这恰恰是俄罗斯所乐见的状态:一个能够抵抗一部分攻击,但难以主动发起大规模、有效反击的伊朗。一个持续流血但不会彻底倒下的伊朗,才能最好地扮演那个牵制美国及其盟友以色列的战略屏障角色。
普京的“三不”原则,就如同在战火纷飞的中东地区用冰雪浇筑了一道无形的墙。伊朗在这道墙内独自承受着导弹洗礼的煎熬,而俄罗斯则在墙外冷静地收割着油价上涨带来的滚滚红利。当满载俄罗斯侨民的包机从德黑兰机场呼啸升空,克里姆林宫的地缘政治算盘也打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巧妙地利用所谓盟友的困境,来换取自身的喘息空间,并用漂亮的外交辞令,巧妙地掩盖其战略上的有限抽身。
这场危机的发展,似乎再次印证了一个冷酷的现实:在复杂的国际关系棋局中,鲜有雪中送炭式的无私盟友,更多的是看准时机、待价而沽的利益伙伴。当伊朗民众在空袭警报声中仰望天空,期盼着S-400系统能带来一丝安全感时,俄罗斯的算盘珠子,正为国际市场上不断飙升的石油价格而噼啪作响。
启远网配资-启远网配资官网-专业配资炒股网-线上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